上周,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接受了一笔来自詹姆斯·戴森基金会的捐款,这 1200 万英镑将用于设立一所戴森工程设计学院。这个学院将是最近二十年来帝国理工学院惟一新设立的系所,计划招生 400 人,提供为期四年的工程硕士课程。从课程设置来看,...
上周,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接受了一笔来自詹姆斯·戴森基金会的捐款,这 1200 万英镑将用于设立一所戴森工程设计学院。
这个学院将是最近二十年来帝国理工学院惟一新设立的系所,计划招生 400 人,提供为期四年的工程硕士课程。从课程设置来看,戴森设计学院更注重行业的相关性,除了和戴森公司的设计师一起工作,课程还包括专利申请、知识产权等模块。招生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始。
这笔捐赠也是到目前为止,戴森基金会数额最大的一笔捐款。戴森基金会由无线真空吸尘器的发明者詹姆斯·戴森爵士创办于 2002 年,用于帮助那些做设计和工程研究的发明家。
出生于 1947 年的詹姆斯·戴森是英国的发明家和工业设计师,也是戴森公司的创始人以及气旋技术的发明者。
传统的吸尘器机身内部的集尘袋会被灰尘阻塞,导致吸力减弱,需要频繁更换。詹姆斯·戴森从离心分离油漆颗粒的气旋装置中受到启发,发明了双气旋真空吸尘器,淘汰了传统吸尘器中的集尘袋设计。
1992 年,詹姆斯·戴森与四名设计师成立设计团队,自行生产贩售。1993 年,戴森在英国开设自己的研发中心和工厂,如今,戴森的产品线除了真空吸尘器之外,还有无扇叶风扇、高速干手器、冷暖器、加湿器等。
《好奇心日报》曾经报道过詹姆斯·戴森本人的故事和戴森公司的产品,点击这里可以阅读。
我们对詹姆斯·戴森本人进行了邮件采访,谈谈设计、产品以及未来。以下是他的回答。
“我们要培养同时具有冒险精神和商业敏感度的工程师。”
好奇心日报:你认为现有的设计师教育缺陷在哪里?戴森工业设计学院将怎样培养工程设计师?
詹姆斯·戴森:最聪明的脑袋并不一定能成为最好的工程师。我们过多地要求学生跟着课本进行机械式的学习,却忘记了作为工程师实际操作的那一面。在戴森,我们不需要书虫,我们需要的是实际思考的人,是拥有商业敏感度的人。
詹姆斯·戴森基金会,刚刚捐赠了 1200 万美元,设立戴森设计工程学院。这个学院将融合实际技术知识和创造性,培养出新一代的工程师。教学大楼将安装行业标准的设备,课程则是以项目制进行:让学生能够将想法制作成产品原型,并对它们进行评价。行业带薪实习将是必修课程,我们将向学生们展示,商业市场是如何青睐精明的思维和大胆的设计的。通过这个项目,我们将创建起一支发明家队伍。
好奇心日报:詹姆斯·戴森基金会与帝国理工学院的合作将如何进行?未来,在工程设计的教育方面,詹姆斯·戴森基金会还有什么其他的计划吗?
James Dyson:帝国理工学院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之一,许多中国学生去那里求学的原因也在这里。我们已经和帝国理工学院共同研究多年的机器人技术。这是一所有着卓越工程师传统的学院。我想支持该这所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学府有关创造发明课程或项目, 为培养下一代聪明头脑奉献一份力量。
詹姆斯·戴森基金会并不仅仅关注帝国理工学院一所大学。为了培养出新一代有可能改变我们生活方式术的发明家,我们在剑桥大学和英国皇家设计学院都建有戴森工程设计教学大楼。
好奇心日报:在戴森,设计和工程的关系是怎样的?
詹姆斯·戴森:我们是工程师。我们开发出一种技术,然后去设计一种解决方案,完全不同的且更佳的解决方案。这就是为什么在戴森,我们不把设计师和工程师部门分开。我们要的是通才,是那些可以将想法付诸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人。
“我们想要解决的是现有的清洁机器人存在的问题:马达不够大,效率不够高,气流微弱。”
好奇心日报:3 月初,戴森公司宣布了对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的创业公司 Sakti3 1500 万美元的投资,这是戴森在吸尘器之外,首次投资其他公司。你如何看待新型电池技术?
詹姆斯·戴森:我们在高速数字马达方面的投资已经进行了十六年,在未来,高性能电池对我们将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。高速数字马达和高性能电池是机器运作的两项重要技术。只在边缘修修补补早已不够。聚焦在机器的这个核心,我们将在技术上取得更多进展。为了发展这两个领域,我们计划投资 23.5 亿美元,与 Sakti3 的合作将帮助我们实现在这个领域的野心。
好奇心日报:产品的研发过程中,有什么可以分享给我们的故事吗?
詹姆斯·戴森:发明并没有固定的流程。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突然之间做好一个产品的“尤里卡时刻”,整个过程很让人沮丧,不停地尝试、失败、再尝试,再失败。但我们只能尝试,看看行不行,然后再试图做得更好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总会面临挫折,但我们总相信总有更好的、不同的解决方案。
好奇心日报:更好的、不同的解决方案具体想解决什么问题?
詹姆斯·戴森:我们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已经耕耘了十六年,尝试找到让清洁更快捷、更简单的方法。虽然至始至终都困难重重,错误不断,但我们在技术层面都一直有所突破,即使没有太大的突破,也在不断前进中。
我们想要解决的是现有的清洁机器人存在的问题:马达不够大,效率不够高,以及微弱的气流。让它们正常工作需要许多不必要的准备,它们的不规则清洁路径有时候还会带来更多的麻烦,而有害的灰尘却没有被处理。
所以我们关注的是如何制造一款智能的机器,它应该能够识别周围的环境,并且至少能像人工清扫的一样干净。我们已经非常接近这个目标了。
好奇心日报:戴森怎样定义“清洁”?
James Dyson:事实上,许多时候看起来干净,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干净。表面的清洁常常是有欺骗性的。那些危害最大的细菌非常细小,几乎无法用肉眼看见,潜伏在床垫和地板的缝隙中,甚至漂浮在空气里。一块日常常用的地毯,可能每平方米会有超过 1000 个螨虫,这太令人吃惊了。螨虫以人的皮肤为食,排出成千上万的粪便,而这些看不见的颗粒往往会引起过敏反应。
我们有一支微生物学家组成的团队,他们专门研究有害颗粒物和昆虫,再将科研成果传递给工程师的团队。这样工程师团队便可以创造出有益于人体健康,但用技术来攻克微生物,不仅可以抵抗 PM2.5,还可以消除比 PM2.5 还要小八倍的微生物。
在城市里,过敏和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。人们想保护自己健康的生活比以往更加强烈,想在家里拥有一片净土。但是室内环境同样会被污染,智能家居应该是一个健康的家居环境,而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注意力所在。
“人们希望看到所用科技的真正效果。”
好奇心日报:如果给你做过的事情以重要性排名的话,前三名会是什么?
James Dyson:我享受解决问题的过程。我总是在想下一个要发明什么,而不是沉湎于过去。
这就是为什么,我对戴森的数字马达如此激动。这是世界上最小、最快的电动马达,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 110000 次。我们从 1999 年开始研发智能马达,如今,我们的机器已经能够提供指数级的体验。它们在体积和重量上只是传统马达的几分之一,但是同样可以提供强劲的气流。
我们将它们用在无绳吸尘器和高速干手机上,在产品更新换代的同时,这些马达将为新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当然,在英国推出的世界首款气旋吸尘器 DC01 对我来说非常特别。数年来,每个人都告诉我,我的想法不可能实现。那些生产带集尘袋的吸尘器的厂商都又大又强,卖花费巨大的集尘袋的商业模式已经被创建起来太久了。
零售商驳回了我开拓性的清洁垃圾桶设计,他们说“没有人愿意看到灰尘”。我不同意,因为人们想看到所用科技的真正效果。我押上了家庭去冒险,我的妻子开始销售艺术品来支持我的发明。一开始并不是总是那么顺利,我们经历了无数不眠之夜。15 年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。
DC01 开售 18 个月之后,它成为了英国最畅销的吸尘器。从那以后,戴森的业务已经扩展到了 80 多个国家,团队扩大到了 5000 人,拥有一系列的技术。但是我们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饥渴热情没有退却。
好奇心日报:去年,戴森推出了一款吸尘器机器人 360 Eye,接下来,戴森会怎样研发机器人产品?
James Dyson:未来的技术应该是更小、更快、更轻的。它将会是智能的。我们正在研究这方面的核心技术。去年,我们投资了一家帝国理工学院的一家专业机器人实验室 5mGBP。我们希望能创造新一代的机器人,真正能够识别和理解周围的环境。这将让每日生活更快、更简单。我指的并不仅仅是吸尘。
我们正在与英国最好的大学合作,研究新型材料。比如石墨烯,它的硬度是钢的一百倍,同时我们还在研究马达技术,这也许需要再等上十年。
好奇心日报:中国区业务在戴森的全球战略中占什么样的地位?在中国市场,戴森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?
James Dyson:基本上,好的技术在全世界都是受欢迎的。在这个角度上,中国并没有什么不同。人们想要最好的技术,需要最好的性能来证明——这是我们最大的挑战。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研发,保证站在行业的领先地位。
中国用户的需求没什么不同:我们必须能够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。我们的无绳技术在中国大获成功,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人们清洁和捕捉危险污染物的方式。戴森的工程师能将吸尘器缩小到手持的尺寸,创造出一种平衡的结构,这样,无论是高处、地板、楼梯、床垫还是车内环境,人们都可以用我们的产品清洁。
喜欢这篇文章?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报 ,每天看点不一样的。